霧凇融媒網(wǎng)

您所在的位置 首頁 新聞 國內要聞

文博日歷特刊丨國寶遇見非遺春節(jié)·你好,靈蛇

2025-01-28 12:59    央視新聞客戶端
分享到
官方微信平臺

 

  龍騰四海辭舊歲

  蛇舞九天迎新春

  明天是乙巳蛇年第一天

  讓我們跟著一群文物里的靈蛇

  來體味國寶里的中國年

  萬年尋蹤

  蛇大約出現(xiàn)于1.5億年以前

  行跡遍布全球

  △ 蛇化石,國家自然博物館藏

  △ 蛇化石,首都博物館藏

  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

  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

  文物上就出現(xiàn)了蛇的形象

  △ 新石器時代·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·蛇紋雙耳彩陶壺,青海省博物館藏

  △ 商周·石蛇,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

  △ 商周·蛇紋圓角梯形金箔,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

  △ 春秋·青銅蛇,故宮博物院藏

  △ 漢·雙蛇紋方磚,故宮博物院藏

  龍蛇分化

  蛇又被稱作“小龍”

  從目前已發(fā)現(xiàn)的龍的造型來看

  時間越早的龍

  其形象越接近于蛇

  △ 新石器時代·陶寺遺址龍盤,臨汾市博物館藏

  △  夏·二里頭遺址陶堆塑龍紋透底器,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

  △ 戰(zhàn)國·彩漆龍蛇豆,湖北省博物館藏

  △ 戰(zhàn)國·蟠虺紋圓形金飾,孔子博物館藏。蟠虺紋是盛行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,以盤曲的小蛇形象構成幾何圖形

  即使是唐宋以來已經(jīng)基本定型的龍

  其蛇的特征也十分明顯

  △ 西夏·彩繪雙龍首蛇身圖木板畫,武威市博物館藏

  △ 元·螭紋銀杯,鎮(zhèn)江博物館藏。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

  △ 清·錦地紅彩雙勾纏枝堆塑蟠螭瓶,贛州市博物館藏

  因此聞一多等學者認為

  龍正是在蛇形象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成的

  人蛇合一

  蛇常常與人或其他動物結合成為神靈

  中國人信仰的人類始祖——伏羲、女媧

  便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廣為流傳

  △ 春秋·青玉人首蛇身飾,河南博物院藏

  △ 魏晉·伏羲女媧畫像磚,高臺縣博物館藏

  △ 唐·伏羲女媧圖絹畫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博物館藏

  △ 清·人首蛇身彩畫,天水伏羲廟 (先天殿后檐栱間板上)

  生肖信仰

  正是憑借巨大的影響力

  蛇才得以躋身于中華傳統(tǒng)生肖之列

  成為年俗文化的形象標識

  △ 唐·蛇首十二生肖俑,西安博物院藏

  △ 唐·“都管七國”人物銀盒,西安博物院藏。銀盒盒口上下以纏絲卷葉紋為背景,鏨刻十二生肖圖案。圖案左右為“子時半夜”“丑時雞鳴”“寅時平旦”“卯時日出”等十二時辰的題榜

  △ 北魏·十二生肖銅鏡,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博物館藏

  △ 清·侗族十二生肖鏨花銀項圈,桂林博物館藏

  想了解更多文物里的靈蛇?

  不如去家門口的博物館看一看

 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

  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

  “靈蛇獻瑞——2025 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(lián)展”

  正在全國40多個博物館舉辦

  480件套與蛇相關的文物

  讓您了解生肖文化的無限魅力

  今年,這個展覽還將在文化和旅游部

  在全球的40個海外機構展出

  總臺紀錄片

  《如果國寶會說話·唐彩繪十二生肖俑》

  也將翻譯成英西法阿俄韓德意8種語言

  同步在展覽中播放

  帶全世界了解中國生肖文化

(霧凇融媒網(wǎng)編輯 楊世陽  初審 張勇軍  復審 李明丹  終審 王久權)

原標題: 文博日歷特刊丨國寶遇見非遺春節(jié)·你好,靈蛇

反侵權公告:

根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、《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等法律法規(guī),未經(jīng)書面許可,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(wǎng)作品的,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。為規(guī)范網(wǎng)絡轉載行為,制止非法侵權轉載,鄭重公告:

一、任何單位或個人,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(包括《江城日報》、《江城晚報》、霧凇融媒網(wǎng)、霧凇融媒APP等)的原創(chuàng)內容,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;

二、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(包括《江城日報》、《江城晚報》、霧凇融媒網(wǎng)、霧凇融媒APP等)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,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,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,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、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、提起訴訟等;

三、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,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:

程律師(法律顧問)0432-62223777

文檔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