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農歷新年,西安城墻燈會就如期而至。流光溢彩、形態(tài)各異的花燈,點綴著這座千年古都,也裝點著廣大市民游客的心情。
每到此時,家住西安市長安區(qū)砲里街道西垇村的王蒲芳便忙得不亦樂乎。作為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習俗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,過去幾年,她每年都會受邀攜帶自己的作品參加城墻燈會,為大家展示這項非遺。
花燈長明 寄語美好
花燈又名“燈彩”“燈籠”。掛花燈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。
農歷正月十五“張燈”的習俗可追溯至漢代。漢武帝在上元日設壇祭祀,終夜點燈照明,而后民間紛紛效仿。唐代花燈更是大放異彩,賞燈活動規(guī)模浩大,盛極一時。
“花燈不僅是一種裝飾,還寓意著吉祥、幸福、繁榮。陜西關中地區(qū)對花燈尤其重視,其中以長安砲里地區(qū)為典型,有送燈的習俗?!蔽靼裁袼讓<也苡篮澜忉專盁簟敝C音“丁”,送燈寓意“送丁”,寄托著人們對家族人丁興旺、長盛不衰的美好祝愿。
在王蒲芳的記憶里,砲里地區(qū)的年,是從點亮一盞盞花燈開始的。
“在我小的時候,孩子們最喜歡提著花燈走街串巷,玩一種‘碰燈’的游戲。在碰撞中,燈籠燃燒起來,寓意‘火著財門開’。不過,最隆重的送燈儀式當屬女兒出嫁后的第一個元宵節(jié),娘家為女兒舉辦的這場儀式。我們稱其為‘追燈’。送燈隊伍由娘家三輩人組成,共送4對8個燈籠,有好事成雙、早生貴子、福星高照的寓意。”王蒲芳興致勃勃地講起當?shù)仡H具特色的花燈習俗,4對燈籠分別為4個花燈品種。其中,蓮花燈,象征“蓮”生貴子;盆盆燈,代表聚寶盆;大紅燈籠,寓意喜慶吉祥;火轱轆燈,有“引丁”之意。
花燈作為春節(jié)的“信使”,也承載了長輩對晚輩的情感寄托。
俗話說,外甥打燈籠——照舊(舅)。在砲里地區(qū),舅舅每到過年都會給外甥送花燈,或是送獅子燈、老虎燈等,寄托對男孩勇猛威武的期望;或是送兔子燈、提籃燈等,蘊含對女孩美麗可愛的祝愿?!捌桨残腋?、快樂成長”的美好希冀伴隨著花燈中的燈火,長明生輝。
“不僅如此,在唱大戲、耍社火等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中也能看見花燈這一極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非遺。由此展開的一系列民俗活動,傳遞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,對未來的期盼?!辈苡篮勒f。
指尖流光 竹紙生花
冬季,西垇村的塬上多了幾分清冷靜謐,曠野的風也變得凜冽。記者走進王蒲芳的家里,一盞盞五顏六色的砲里花燈頃刻間帶來了融融暖意。
盆盆燈、提籃燈、龍鳳燈、獅子燈……這些風格各異、形制精巧的花燈都是79歲的王蒲芳親手制作的。
“砲里花燈最大的特點是手工紙糊,燈籠的骨架用竹篾固定,其余的均為彩紙裱糊?!蓖跗逊枷蛴浾呓榻B,制作蓮花燈要經(jīng)過搓紙繩、選竹皮、裁尺寸、綁燈架、染花、壓花瓣、打鑿燈圍、用糨糊糊燈籠、層層晾曬等幾十道工序。
老人的身邊,擺放著制作花燈所需的各種材料工具,竹篾、彩紙、剪刀、糨糊……其中,一個形如錘子的工具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這個叫捶管,是制作蓮花瓣的模具。蓮花燈上層層疊疊的花瓣就是由它壓制而成的?!蓖跗逊枷蛴浾呓榻B,壓花瓣是很耗時費力的工序,先要用線一圈一圈把染好色的紅彩紙繞到捶管上,然后用力按壓,直至莖脈清晰的花瓣成型。這一過程往往要重復幾十次。
這個從爺爺輩流傳下來的工具,如今成了王蒲芳的寶貝。
砲里花燈還有一大特色是就地取材。
“砲里街道毗鄰鯨魚溝,這里生長的竹子是制作花燈骨架的上好材料。竹子皮薄有韌性,易彎折,可塑性很強?!蓖跗逊冀榻B,用竹子做的花燈輕巧靈動,大人小孩都很喜歡。
花燈從最初的宮廷禮燈到成為民間裝飾藝術品,流傳千年,但其制作工藝并沒有圖紙或者固定的規(guī)范標準,全靠師父口傳心授、徒弟自己鉆研領悟。
“從我記事起就跟著爺爺奶奶在炕上做花燈,開始只能剪個花樣、搓個紙繩。慢慢地,我就學會了制作一盞完整的花燈?!蓖跗逊蓟貞洠⑻釙r代的日子清苦,制作花燈成了一家老小的營生。
雖是過年才派上用場的花燈,卻是王蒲芳一家一年四季忙活的“正事”。
“那時,只要農閑,我們就跟著大人制作花燈的輔料配件。沒有彩紙,就找紙自己漂染。一進入臘月,就要大批量趕制花燈?!蓖跗逊蓟貞洠按竽瓿跻?,我和父親一起去市場賣花燈。父親挑著裝滿成品花燈的大筐走在前面,我?guī)吓浼诟赣H后面。兩人天不亮就出發(fā),遇上下雪天,根本顧不得褲腿、鞋子上結的冰碴,一心只想早早搶個好攤位……”
年年花燈 美美與共
在中國,花燈流派眾多、形式各異、精妙絕倫。它們都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讓王蒲芳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她參加在四川自貢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花燈展。“那次參展讓我開闊了眼界,學到了不少知識?!蓖跗逊颊f,“各地的花燈各具特色,不少地方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工廠化生產,有些產品還走出了國門,這讓我深受觸動。”
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和工藝的改進,我國很多非遺代表性項目也在與時俱進,逐漸融入現(xiàn)代人的日常生活。
傳統(tǒng)砲里花燈使用蠟燭作為光源。王蒲芳考慮到安全、環(huán)保等因素,購置了燈泡、電線、開關等對傳統(tǒng)花燈進行改良。如何實現(xiàn)這一項傳統(tǒng)技藝的傳承和保護,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王蒲芳思考了很多:“不得不說,當前傳統(tǒng)花燈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,我想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、喜愛這項傳統(tǒng)技藝。”
雖然年事已高,但王蒲芳傳播非遺的腳步不曾停下。
這些年,她經(jīng)常參加各類燈展燈會、非遺傳承保護會議,還先后在陜西師范大學、西安外國語大學、西安培華學院和長安二中、長安三中等大中小學講解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習俗,現(xiàn)場演示、教授花燈制作方法。
“通過參加這些活動,我發(fā)現(xiàn)年輕人對傳統(tǒng)花燈有很大熱情,一些高校的學生還上門求教?!蓖跗逊颊f,“每當看到孩子們認認真真聽我講述,一步步跟著我學習的樣子,我越發(fā)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,也更覺得要把這項非遺好好傳承下去。”
除了非遺進校園、進課堂,長安區(qū)還成立區(qū)級非遺傳習所6個,在長安文化中心建立400平方米的非遺展館,方便各界人士參觀了解。此外,長安區(qū)還通過舉辦展示展演、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,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,激發(fā)群眾對非遺的興趣和熱愛。
為了讓非遺代表性項目后繼有人、發(fā)揚光大,長安區(qū)完善了傳承人認定制度。目前,該區(qū)已命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60余人,并給予資金補助。
“我每年能獲得來自省、市、區(qū)各級的近1萬元補貼。我將這些補貼都用于非遺的傳承與推廣工作。”王蒲芳坦言,“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也存在后繼乏人的問題。我非常期待更多年輕人能夠積極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的實踐中,讓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在世界大放異彩,與其他文化一起美美與共。”(記者 陳嘉 蘇欣雨)
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習俗
長安砲里地區(qū)每逢春節(jié),都有懸掛燈籠和“送燈”“追燈”“撞燈”的習俗。當?shù)鼗粢灾谱鞴に嚰毮仭⑸势G麗、造型逼真而聞名?;魪脑牧线x取到造型、染色及制作等都完整保留延續(xù)了傳統(tǒng)特色,形成了包括盆盆燈、提籃燈、蓮花燈、獅子燈、老虎燈在內的十余種各具特色的花燈品類。2015年,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習俗被列入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(記者 蘇欣雨整理)
王蒲芳:守得住才能開新篇
每逢春節(jié),街頭巷尾張燈結彩,花燈璀璨。在西安市長安區(qū)砲里街道,人們尤其重視元宵節(jié)送燈習俗。曾經(jīng),這里有不少人以制作花燈為業(yè),其中王家花燈最為有名。
王蒲芳這個名字,在砲里街道西垇村叫得響亮。在村里,問起王蒲芳,村民都會說,應該在家里做花燈呢。
作為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習俗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、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的第四代傳人,王蒲芳致力于這項技藝的保護與傳承,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、與時俱進,努力探尋砲里花燈的傳承之道。
童年的王蒲芳看著爺爺奶奶做花燈,便跟著學,自幼就展現(xiàn)出了藝術天賦。“一開始跟著奶奶畫花、剪花樣,雖說做得不是很好,但也有模有樣?!蓖跗逊颊f,做花燈也需要悟性,起初姐妹幾個都跟著學,后來只有她堅持了下來。
王家祖?zhèn)鞯闹谱鞴に嚇O為講究,像搓紙繩、刻燈圍、染色等都要手工完成。染色時,要注重漸變色與明艷色的搭配,使其美觀協(xié)調,染色過程也需慢慢進行,稍有不慎就會串色。多年來,王蒲芳始終堅守砲里花燈的制作技藝,制作花燈一絲不茍,從未懈怠。
前些年,王蒲芳常到四川、河北等地學習現(xiàn)代花燈的新樣式。回來后,她便在原有基礎上對花燈的顏色和花紋進行創(chuàng)新,做出了獨具特色的氣球花燈、編線花燈。這些年,王蒲芳做的花燈逐漸多樣化,但她講得最多的還是老手藝。王蒲芳表示:“創(chuàng)新是為了讓砲里花燈更貼近現(xiàn)代生活,更受年輕人喜愛,但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留住砲里花燈原生態(tài)的美,讓砲里花燈制作技藝更好地傳承?!保ㄓ浾?蘇欣雨)
記者手記|“年味兒”在傳承中更濃
每到過年,總有人感慨“年味兒”淡了。不少人記憶里年的樣子還停留在小時候,似乎在那個物質條件并不怎么優(yōu)渥的年代,“年味兒”反而更濃。
細細想來,我們懷念的“年味兒”是什么呢?那時候,每到過年,家庭成員團聚,小孩子穿新衣、放鞭炮,社火花燈、舞龍舞獅等各類年俗活動好不熱鬧。而“年味兒”恰恰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體現(xiàn)。實際上,我們所追尋的“年味兒”正是代代相傳的儀式感。它是父母精心準備的年夜飯,是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,也是飽含了美好愿景的春聯(lián),更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傳承。在采訪長安砲里年節(jié)花燈習俗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蒲芳時,老人對孩童時期的春節(jié)記憶猶新。當一盞盞花燈在正月競相“綻放”,文化傳統(tǒng)實現(xiàn)了極富儀式感的傳遞。在傳統(tǒng)文化的浸潤中,她后來也像祖輩一樣,傳承了花燈制作技藝,讓這門技藝傳承至今。
不可否認,如今一些傳統(tǒng)技藝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。這也讓我們對文化傳承和保護有了更多的思考。特別是“春節(jié)”申遺成功后,我們更應深入探尋非遺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與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路徑。
創(chuàng)造性轉化不僅要讓傳承人參與、展示一些非遺代表性項目,還要讓非遺與社會產生更緊密的聯(lián)系,激活非遺的時代價值。
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則是讓非遺與時俱進。傳統(tǒng)不是陳舊,更不是故步自封,而是需要不斷變化并融入時代進程,可以與新技術、新工藝結合,可以與新業(yè)態(tài)融合,讓其走進群眾生活中,讓大眾感受非遺就在身邊,從而重視并參與其中,增強對非遺的保護意識。
讓我們收拾心情,穿上新裝,走上街頭,感受“年味兒”吧。(陳嘉)
?。F凇融媒網(wǎng)編輯 黎冰 初審 張勇軍 復審 李明丹 終審 王久權)
原標題: 文化中國行|花燈映年韻
反侵權公告:
根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》、《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等法律法規(guī),未經(jīng)書面許可,擅自轉載霧凇融媒網(wǎng)作品的,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。為規(guī)范網(wǎng)絡轉載行為,制止非法侵權轉載,鄭重公告:
一、任何單位或個人,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吉林市融媒體中心(包括《江城日報》、《江城晚報》、霧凇融媒網(wǎng)、霧凇融媒APP等)的原創(chuàng)內容,必須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體中心書面授權;
二、對侵犯吉林市融媒體中心(包括《江城日報》、《江城晚報》、霧凇融媒網(wǎng)、霧凇融媒APP等)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,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,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,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、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、提起訴訟等;
三、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,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:
程律師(法律顧問)0432-62223777